“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作出的庄严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这一奋斗目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行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方位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原创性思想引领社会建设领域变革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变革性实践深入推进。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又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升级。正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出台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决策和科学举措,将社会建设领域的变革性实践全面引向深入。
明确“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构成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理念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概括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充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明确“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以扎实的行动回应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明确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原则: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些重要论述,大大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明确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民生领域的新理念新思路,为各方面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指导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新时代更好地实现住有所居指明了方向;提出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导新时代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出社会保障的科学定位和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推动社会保障事业步入全面发展快车道;提出“生命至上”“健康优先”等理念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等等。
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纷纷出台,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指向和行动方案,民生保障事业实现全方位跃升。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原来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960多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易地搬迁得到根治。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道:“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超过37辆;城镇化率达64.72%,比2012年提高约12.1个百分点。文化旅游、健身休闲已经成为大众消费、时尚消费,城乡居民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跨入富足区间。2018年至2021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保持在富足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教育事业全方位跃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之比在2012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保持在4%以上,奠定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提高到57.8%,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方位跃升和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
就业发展全方位跃升。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失业率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36.1%提高到2021年的48%;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人员工资大幅增加,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分别从46769元、28752元增长到106837元、62884元,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从2290元增长到2021年的4432元。就业歧视和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的解决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保障事业全方位跃升。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步入全面发展快车道,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局面。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2015年的29.27%降至2020年的27.7%,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社会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330元、172元,增长到2021年的每人每月711元、530元;面向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的福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全方位跃升。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等主要医疗卫生指标均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医疗负担持续减轻,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我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住院病例数远低于全球平均值,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住房保障全方位跃升。从2012年到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32.9平方米增加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37.1平方米增加到48.9平方米;新建住房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在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方面成效巨大,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得到全方位加强。
1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民生保障实现的显著跃升,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势。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必将稳健走向共同富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不断取得更大进展。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郑功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年07月15日11版)